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市场 > 从无到有的经济奇迹:中国艺术品市场回眸(组图)

从无到有的经济奇迹:中国艺术品市场回眸(组图)

2019-03-05 11:56 文章来源:中国美术报  作者:高凡丁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如果用倒叙方式回顾1978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没有比“2017年12月17日,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以9.315亿元成交”更好的故事起点了:拍卖师的落槌,敲出了拍卖历史上最昂贵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当晚,现场出现了约70次举牌。激烈的竞价记录了中国艺术品经营从“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的传统买卖模式,走向现代化拍卖之路的历程;8.1亿元的落槌价,不仅意味着拍卖行获得了1.215亿元的高额佣金,还意味着齐白石书画板块行情的整体上扬和相关文化衍生品产业的快速跟进。

这次现象级的拍卖可以被视为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小小缩影。从1989年底台湾长流画廊主黄承志以每条10万美元的价格逐一买入齐白石《山水十二条屏》,到今天的易手带来了上亿美元的收入,这正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红利。如《山水十二条屏》一样,40年来成为市场焦点的无数艺术品、收藏家、经纪人、画廊、拍卖公司、艺术博览会以及私人美术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走进艺术市场,共同参与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从无到有的传奇历程,成为铸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一分子。

1508814900105

齐白石 山水十二屏 北京保利

“震古烁今·从北宋到当代的中国书画”专场

最终成交价9.315亿元,成为目前中国最贵艺术品

在这股步伐由慢至快的浪潮中,艺术品市场几经起落。促成这复杂形势的既有风云变幻的国内经济、国际政治环境,更在于市场自身的调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废待兴,到当下的盛世收藏,回望曾经的沧桑,我们不免要发问: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40年?

鬼市江湖

在动荡的民国时期,仍存在酷爱收藏古玩字画的贵胄遗老、官员军阀以及收入较高的大学教授,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将有限的财产花费在耗资巨大的收藏爱好中逐渐被视为一种奢侈行为。在经济极度萎缩的冷寂时期,连公私合营的古玩店铺也消失殆尽,仅存有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寥寥几家负责古玩外销创汇的国营文物商店,它们依靠自身特别的社会定位和政策优势生存下来,但其交易模式仍被死板的“三统一”政策(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束缚了手脚。

改革开放的春风是有温度的,能够暖融冻结市场的坚冰。在万物萌发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股力量开始崛起:一是不甘寂寞、纷繁热闹的民间古玩市场;一是以港台及东南亚地区的商人为主的投资群体进驻内地市场。

1.民间文物市场之兴衰

与因体量、人力有限而不得不“守株待兔”的文物商店相比,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文物市场率先活跃起来。步入藏界20余年的职业媒体人张晓平在《浅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生生死死》中回忆道,位于北京市东三环的华威里地界,在改革开放后便有文物小贩在这里“练摊儿”。渐渐的,旧时的自行车零件交易市场变为了一个在凌晨时分摊贩、买主汇聚,晌午便人去场空的“鬼市”。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