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夫·昆斯作品《冬日事件》,明显是抄袭法国设计师弗兰克·戴维多维奇的创意 图片:法国电视新闻网
2017年5月,昆斯在纽约洛克菲勒大厦前矗立起的大型公共艺术 装置《坐着的芭蕾舞者》,就曝出了近年来最臭名昭著的一次抄袭案件。这件装置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彩上,都和乌克兰雕塑家奥莎娜·热尼卡的一 件小型陶瓷雕塑一模一样。东窗事发之后,据媒体和艺术界人士推测,昆斯和他背后的高古轩画廊极可能买通了艺术家的后人——他们在乌克 兰当地的电视新闻节目中公开宣布: “昆斯有权利使用这件雕塑作品的形 象。”而此后不久,艺术界和民众们就彻底忘了这件事。
从昆斯的这几个案件的结果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对“抄袭”的定 义之上,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艺术商 人和艺术史家们,和执法部门存在着 不一样的看法。即便在艺术界内,对 是否抄袭的判断也各执一词。因此, 这类案件的判决必然存在着变数,很多时候常常不了了之。但决定抄袭事件结局的最重要的砝码,不是公平执 法也非良心发现,而是资本家的支票簿。对财大气粗的杰夫·昆斯和高古轩画廊来说,也许所有涉嫌抄袭的指控都可以通过金钱来解决。
在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对图像的 复制和抄袭早已变得便捷无比。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和保护,也只是相对的。 在规范的市场规则约束下,抄袭现象本来无处藏身。然而规则之外, 却有一个我们无法忽略的灰色地带。 在资本和文化博弈的过程中,艺术家往往成为最先被牺牲掉的那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