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2019-06-18 14:1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正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的展览“挑战的灵魂”中,出生于韩国、后移居日本的李禹焕是代表东方的前卫艺术家之一,从20世纪中期以来,他曾参与和推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物派”艺术理论的发展。

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潘力的这篇文章中,解释了由“物派”的名称所导致的误读,并且通过李禹焕、关根伸夫等物派主要人物的作品及思想,探讨什么是“真正的物派”。此外,他还提到,物派关注物体和空间的关系,与日本独特的时空观密切相关,尽管物派不是一场复古运动,但日本式的时空观和方法论依然隐形显现。

《对话》,李禹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今天,日本的“物派”已经为我们所熟知,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东方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但是,事实上我们从一开始就误读了物派。对于使用汉字的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误读首先源于物派的“物”字。最有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将“物”字作为解读物派的切入点和阐释主题,望文生义地将“物”字理解为“物质”,由此解读出不同的物质属性和视觉经验所隐喻的东方文化意义甚或当代艺术的语言形式。

这正是我们误读物派的关键之处。虽然物派艺术家的作品大量使用未经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尽可能避免人为加工的痕迹,以极端单纯化的组合手法为主要特征,貌似在凸显物质本身的意义。但是,物派所关注的其实是非物质、非物体的境界,即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物体或物体表面所涉及的空间,并将空间作为作品因素之一来考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场”的变化,以此表现日本式的感知方式和存在论。

关于“物派”的名称

首先必须指出,“物派”这个名称从日文命名到中文翻译都是错误的。 

被译成中文的“物”字的日文原型是平假名“もの”或片假名“モノ”(日语读音:Mono)。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もの”(モノ)是原生日语的独特表述方式,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就已存在。“もの”的语义与汉语中的“东西”最为接近,也可泛指“物体、物品”等,虽然与汉字的“物”以及科学和哲学领域的“物质”和“对象”的概念也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和关联,但并非完全一致。换句话说,“もの”很难准确直译成外语,只能根据具体语境作相应的意译。在英文中,“物派”一词就是直接以日语发音“Mono ha”标记,而不是翻译成“Metraianism”。在日文中,也总是写为“もの派”或“モノ派”,从未出现过“物派”的写法,这正是为了淡化“物”的印象,使之不与某一物体或物质产生联系。

事实上,“‘物派’是一个非常不清晰的名称,当时的一群艺术家并没有以这样的‘派’为名来推进和宣扬明确的流派和主义。”“物派”一词大致出现在1973年前后,出自持批评意见的日本艺术家之手,带有明显的贬义,类似于当年“印象派”和“野兽派”名称的由来。目前能够查证到直接表述“物派”的最早记载是日本艺术家彦坂尚嘉于1974年出版的《复兴·新兴艺术的位相》一书。 尽管几位物派艺术家不断说明这个名称的歧义,但仍无济于事。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