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被误读的“物派艺术”(组图)

2019-06-18 14:12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禹焕,《关系项》,石、铁,220×280×340cm,1978年(1990年重新制作)。

“寻求相遇”——李禹焕的主张

从物派的主体看,李禹焕是促成物派的重要理论家,他认识到,作品所表现的正像与负像的关系并不是对大地这个物质对象的增减,只是通过这样的构成方式来强调大地的存在。人类所看见的生成或消灭的现象,并不意味着作为世界的增加或减少。东方哲学告诉他,正负对立关系是人为设置的方式,世界只存在相对性关系。因此,人类认识的概念与现实对象的一致性成为西方现代哲学的前提。

在李禹焕的物派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论点是“寻求相遇”(日文:出会いを求め), 其基本内涵是提倡不同类型思想的碰撞。他在当年发表的论文《寻求相遇》中尖锐指出:“不过四五百年的近现代艺术繁荣和凋落的过程,就是图像形象化的表象作用的历史。人类的能动性在对神的讴歌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构想力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但是,有谁思考过这对于人类史来说意味着什么?‘制作’是理念的对象化,除了物象式的凝结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是现代‘人’发明了所有表象的作用,承担其造型处理的则被称为艺术家。世界因为有了艺术家,就如同人类希望的那样而成为被不同的理念修改、操作、把玩的对象。……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状态是,与其说是对自然自身的研究和对话,毋宁说是将人类理念的假说对象化的制作术。……由于仅仅注重意识存在的独特的表象作用(指现代特有的片面化思考方式),将所有事物作为物象化的理念式存在的结果,是使现代空间达到了理念的饱和状态。所有地方、所有事物不仅充满了人类的气息,而且在理念的作用下被物象化,几乎丧失了其自身的外部性。能看见的只有‘像’,也就是人类自己的面孔。换句话说,人类所面对的只是人类自身而已。无论何处,都是不存在‘他者’的、无法与新的景象‘相遇’的封闭世界。被称为‘虚像’的物质文明因此也是一个没有自身规律的假设形象,谈不上是一个能够接触到‘原本状态’外部性的世界。”

这段话十分清晰地阐明了李禹焕的基本立场,这也是他极力推举关根伸夫《位相——大地》的根本所在。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李禹焕将“寻求相遇”的概念定义为:“人超越‘人类’的概念,在一定的场合接触到世界自身的原本状态的鲜活性时感悟到的魅力瞬间。” 他进一步指出:“‘相遇’对于有表现愿望和艺术欲求的人来说,最具根本性的意义在于,在有相关的‘场’的同时,将直接性作为媒介的经验。以这样的‘元体验’为基点,期望场的各种关系与瞬间的持续,探索媒介表现的隐喻。” 在李禹焕看来,作为能够唤起“相遇”感觉的媒介,并不是作为“对象”的木、石等自然材料本身,而是在艺术家的作品中超越材料自身定义的状态,换句话说,必须是偏移对象性之后的媒材。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