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王非及其作品的否定性(组图)

王非及其作品的否定性(组图)

2015-08-25 12:07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 郭晓川

最近翻看陈明远所撰《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看到民国自由撰稿人的生存情况。当时的文化人纷纷办刊办报,很是兴盛。当时李大钊和陈独秀都属于中产阶级分子,北京大学教授,月薪很高,办的杂志《新青年》也是同仁杂志,不营利,不支付稿酬。但是大多数办杂志的人还是带有经营性质,如被国民党杀害于龙华监狱、鲁迅专门著文悼念的柔石,生前就从事过这一类性质的活动。此外,后来赫赫有名的创造社也是股份制性质的经营团体。这让我联想到今天的境况,自由撰稿人越来越多,而自由撰稿人办刊办报的也多起来。这大概源于文化人的文化情结。做又有名又有利的事总是人类之任何一员的梦想。做得成功的案例是商务印书馆,在中国译著方面成绩显著,钱也赚得多多。

当然扯这些也不是脑子进了水的信口开河的闲篇,主要是它们让我想到了王非。在我的印象中,画家王非先是一个编辑家和出版家。我早先也在一家农业杂志社做美术编辑,那时体会到文化人做编辑是比较过瘾的事。尽管从纯美术的观点看这样的杂志还是很“边缘化”,但是想想刚当兵时在军报上发表作品时的兴奋,觉得做编辑还算是一件光彩的事情。现代科技把文章变成铅字(正确说是印刷字)或把画稿变成印刷品,都简洁得多了。在文化日益平民化和多元化的同时,发表一件作品的兴奋程度大为减弱。编辑到后来也就是服务性质了。编辑们自嘲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但是我总是认为编辑的作用实际上要比编辑们自嘲的价值要大一些。编辑对于向公众推介一个人物——作家或艺术家,其作用还是举足轻重。想一想有多少所谓的名人都是从出版物上跟我们“相识”的。因此在这个日益异化的社会中编辑还是有一些话语权的。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