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组图)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组图)

2016-06-16 11:08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2.四月 113x100cm  2016年 纸本设色四月 113x100cm 2016年 纸本设色

一花一叶,一几一案,一盘一盏,佴旻好多作品取材于静默之物,但有心人所见,凡其下笔之物,皆新 鲜且充满活性,懂他的自然会懂,佴旻所绘者岂是状物,实作诗也!其诗不弄玄虚,闪动的都是物自体的光辉,他把世人寻常所见,皆赋予一种崭新的陌生,提醒你 对身边物重新识读——特别被你久久忽略的美!我以为从诗学的角度查看,佴旻笔下之“诗”,极肖里尔克所主张之“物诗”。须知,言之(下笔)无物将使我们落 入虚无的可怕陷阱,凌空虚蹈,我们必将坠地粉碎。靠观念,靠语怪力乱神,中国当代艺术之路只能走入歧途。意识到我们自己将消失,所谓艺术家做为个体也终将 消失,就必须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日后的孤存负责。不错,作为创造的艺术是孤立的,这也是艺术家的孤独原因,但也惟其如此,艺术必须依存于物,并循物之形迹求 索物之本质的飞马,方有希望抵达远方的神之居所。所以,如里尔克这样思绪深沉之人,也要从物诗开始,并格物而致幽微悠远。当然,此间所述艺术家对物的依存 并非指衣食住行之需,而是作为创造者表现对像的物之为物的某种本质诗意的东西,于大诗人里尔克如此,于所有艺术家面向物的唤醒无不是如此!所以,物是人之 所处世界初始和构成,人本身亦为物,杨的笔下,人物亦是有物性的。须注意,他笔下之物,非素描之物,非油画之物,乃色墨之物,物之魔力在于本质,本质之力 量在于发现,发现之力量在于表现,表现之力量在于技术,技术之力量在于琢磨。杨笔下之静物自有其生命之喜悦,脱逃于传统痼疾,焕发崭新之觉悟。我以为这是 杨佴旻静物作品的大贡献所在。

仁远乎哉以及杨佴旻作品的东方性

我不只一次听杨佴 旻表达对坚持东方所谓道统的反对,时常甚为激烈。但在西方的一此评论家眼里看来,杨佴旻的作品一定深受儒释道的影响。佴旻说,儒释道里有很好的东西,今天 的我们需要汲取的是它里面好的东西。但,我们今天再来谈论儒释道还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要装扮成古人与世界对话吗?——对西方膜拜或者迷信传统都是文化上不 自信的表现,或者说是一种隐藏的功利心,而这功利心,正是我们东方文化所反对的。过去是个参照物,而当下才更需我们直面,最紧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永远是 人性的东西,从人性出发,从现代出发,我们再来重新审视我们的道统,我们才会发现什么是我们传统中活的东西,然后复归现实才能找到与世界交流的平台。因 此,其拒绝作品的符号化,是研究杨佴旻作品及其艺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更因此,所谓杨佴旻作品的东方性,事实上更应从审美特征意义上作理解。从毛绒绒 的色彩触摸感这一观感,我曾想起王小波曾在一篇文章中嘲笑朱熹关于仁的解释,他援引朱的话说如有人看到小鸡雏的绒毛产生的感觉即是仁。于王小波来说,这简 直是胡扯。但是,王先生过于轻薄了朱氏仁说在文化上美学上的意义,我以为:对于朱氏之说,如果我们扬弃其道统上的虚妄钳制,不去把它意识形态化,那么这里 这个仁就仍具有继续讨论的意义。我想说杨笔下的色彩常给我这样的感觉,毛茸茸的,如新生鸡雏般的感觉,唤起自己内在之温情和善意,比如它奇妙的安慰作用, 它的唤醒,它的陪伴,它的宁静的光泽和安祥的力量,我以为这皆包含仁之奥义――仁之唤醒,中国之传统得以被以现代绘画语汇阐释,不是我们必须去被迫接受承 当什么使命,而是,我们从来就是是其所是的东西,而这种东西亦有赖于我们自己去不断重新认识,不断发掘。仁远吗?我欲仁仁就至吗?未必。但仁在。一种古老 的感觉应被重新判断和表达,不是为了标新而与西方对抗,而是延续传统中真正具有内在生命力的东西。而它这种生命力被唤醒,它影响的将是世界而非仅是中国。 基于中国复杂历史及现实,也许仁的精神远未被招回,但即使在这未来看起来模糊的时代,在一个太多精英有理由批判当代的这个当代,杨却用一种从容的创造力带 给世人至善的鼓舞、确信及希望。仁也许远,但通过艺术的时空隧道,似乎我们又可以先期抵达。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