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课题组认为,借古开今的传统派和引西润中的融合派,共同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自上个世纪初以来,在救亡图存,追求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征程里,黄宾虹、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徐悲鸿等老一辈艺术家,已经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进行了不懈探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被我们公认为中国画大师。置身社会大变革的21世纪,中国美术界同样期待着大师并必将出现大师。当代,站在美术历史的峰峦之上,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来看,能够载入史册的应该是为中国画自元明清以来七八百年的文人画形态向现代形态实现成功转型、为中国文脉延续发展迈上新高度、能充分体现五千年文化精髓、为人类文化艺术发展进步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
周天黎女士深邃的思想、极高的品位、厚重的人文美学、广博的文化视野、纬峻奇逸的画风、独到的艺术精神,在专业领域和主流社会已得到高度评价和认同,影响广泛。她不断以一帧帧杰出的作品抒写自己生命的底色,筑起自己的艺术殿堂,带给人们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本报今天特编发《时代呼唤艺术家为中华文化艺术复兴奉献思想、精神与好作品——贺〈周天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出版发行》一文,以飨读者。
——中国画“强元”课题组负责人 李树森
包容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化之为中华文化是正途,但须谨防中华文化西方化。
以儒释道为主框架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现今需要转化升级,迈上中国文脉更高新台阶。在承续历史精萃基础上,整合现在新的文化、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建构更强大的新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强元”。从而,为世界贡献一种“和谐文化”,新的价值观,为构建世界新的文明秩序做出贡献!
可以说,这个新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成功建构,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途径之一。
许多年来,周天黎无惧八面风雨,人文帅旗高扬,雄关险隘坚守,一直澄怀观道,鲜明地坚持自己的文化观点:
中国正在由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逐渐转型到以工业和信息为主的现代文明,这是几千年一遇的社会形态大变革。包容西方文化,学习西方文化,化之为中华文化,这样的举措没有错,关键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也要谨防把自己变成完全的西方式。试想,中国一旦失去了中华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根和魂,那么国之尚在但中华民族谈何存在?所以才有了中华文化复兴之说,有此一说也是承认我们的文化在当代还没有真正崛起。
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由儒释道三大核心文化为主框架,多种文化、多元有序、相伴共存,形而成之为具有完善体系的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然而,时序进入全球化年代后,中华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为不被征服、颠覆或消解,在新的时代,在21世纪和未来的新世纪,必须走出农耕时代养成的守旧民族心理、落后思想观念与惯性文化生态;必须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激发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有利于与时俱进和历久弥新。看人类历史上多少强大的文明,最终都因保守自囿不再更新前进而沉灭,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纹理的殇刻、谬误的悲哀、愚昧的代价,我们不能有文化复兴顺手而得的幻想。从炎黄、从尧舜禹、从夏商周、从先秦春秋、从汉晋隋唐,从宋元明清一直发展到现在,风雨苍黄中虽历经沧桑,先贤先进们却在一次次思想开化和解放中,使中华民族焕发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这一代人有我们的文化使命,现代科学的革命性突破、网络时代、创意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驱使我们要有变革前进的想象力,我们要在高度的文化自信中进!进,是我们的必然方向,而退,甚至退回到以往的那种蒙昧文化状态中去,决不应该是我们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