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254窟-网络
“凹凸法”原本就是服务于印度佛教艺术的绘制技术。从源流上讲,这套独特的绘法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的“明暗法”。在公元前4世纪,由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希腊文明辐射到印度次大陆,并在印度形成了希腊化的佛教艺术,即著名的犍陀罗艺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化的造型艺术也发生了明显的印度化倾向。“明暗法”中原本遵循的固定光源、透视原则被放弃,而色彩晕染的技术却得以保留,并进一步拉大了色彩的对比度,增强了视觉的感官体验。显然,“凹凸花”继承了这一特性,在用色上也多使用红、绿、黄、蓝、白、黑等强对比色系。
在印度,“凹凸法”描绘的对象多以佛像和佛教经典中的场景为主。但在敦煌,由于频繁的物质文化交流,来自西域和中原各地的图案和纹样十分流行,并大量融入进壁画的装饰之中。因此,在“凹凸花”的样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模仿中原传统建筑结构的藻井图案,也可以看到带有明显西域特征的菱形格和同心圆等图案。但从构成上,这些图案大多呈现为层层套嵌、重复排列、细节程式化的特点,填充其中的莲花、供养菩萨等形象,也都明显趋于图案化、纹样化。为了适应这种装饰化倾向,融入图案的“凹凸法”,在设色晕染上也更加规范化和程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