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画廊 >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艺术:美国梦的破碎和再兴(组图)

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艺术:美国梦的破碎和再兴(组图)

2017-02-28 12:50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李亚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大萧条后的美国”(America After the Fall)展览让世人一觑美国这一特殊时期的代表艺术,作者为我们铺开了其背后的文化与政治背景。

在这十几年中间,美国经历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率达到四分之一,半数银行倒闭,1930年代的天灾几乎摧毁了全美国的农民,直到1941年参加第二 次世界大战局势才稍微缓和。这一时期的艺术充满了梦与噩梦、超现实与神秘主义,以及历史与神话的交融。人们开始询问美国梦的现实意义,却没有问美国之前的梦为什么失败,他们以为失败的是自己,并且怀疑更高境界的美国梦是否能拯救国家、拯救自己。

格兰特·伍德,《美式哥特》,1930年,芝加哥艺术学院

画中这位农民僵硬地站着,手持一把三叉钉耙,穿着工装裤,身上那件皱巴巴的黑色夹克,看起来已经有好些年头。在他身后,爱荷华州淡蓝色的天空与他的脸色同样惨淡。右边的女人应该是他的妻子,但画家的本意是要描绘一对父女。她的嘴唇就像紧紧梳在脑后的金发一样强硬,虽然耳边那缕散发令她显得不那么冰冷,但近看她的眼睛还是充满了忧虑。

这对“夫妇”冷酷的表情惊人地一致。后面是一座奶油色的农舍,二楼有一扇百叶,窗帘上的图案与女人棕色裙子上的图案相同。窗户的框架是哥特式的,很多人甚至认为这幅画就是得名于此,但是这对“夫妇”的老式装扮、神情,以及乡村背景也可以看作是“哥特式的”,因为在美国其他地方大踏步进入现代社会时,做一个自耕农本身就意味着停留在了“黑暗时代”。

上面所描述的便是爱荷华州本土画家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在1930年所作《美式哥特》,大概是美国最著名的一幅画,绝对不负“最具代表性”这一形容。画中的现代性与陈旧感融合在弗兰德斯风格(哥特式风格)中。伍德采用了弗兰德斯的原始风格,来暗示画中人物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感,从更大背景来说,它反映的是爱荷华州几十年的大转变——从一个积极反对奴隶制的州变为乡村白人保守主义的代名词。

这幅作品诞生不久,芝加哥艺术学院立即展出并收购了此画,小心地保存至今。将近一百年后,偶遇皇家艺术学院举办“大萧条后的美国”展览,它才得以抵达欧洲,先游历了巴黎,后来到英国。趁着这块敲门砖,这对古板的乡村老夫妇,在约90高龄的时候居然离开了扎根的土地,出来开眼界,也着实有些讽刺。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