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公元1082—— 1135年)是宋代帝王中酷爱和擅长书画的一位。他不但精于山水、花鸟、人物画,而且书法也很有成就,创立了名为“瘦金书”的楷书,反映出帝王唯我独尊的自满和悠闲自得的心态。他也善草书,这更是帝王中少见的,比唐太宗酷爱行书又进了一步,表现了沉溺于书画艺术而奔放不羁的性格。代表作有草书《千字文》,草法熟练,下笔如注。纨扇草书诗格式布局新颖,气韵连贯,远非循规蹈矩的拘谨作品能够比拟的。
元朝定鼎后,身为赵氏宗室而担任元朝高官的赵孟頫,成为传承书法的第一人。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理宗宝佑二年生,元英宗至治二年殁(公元1254——1322年)。其书法上追二王,下学唐代李北海而自成一家,楷书被称作“赵体”,与唐代欧体、颜体、柳体并称,有很大影响。他精于篆、隶、楷、行、草各体,书写速度极快,被尊为元代第一。人们评价他的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多从二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献之。”他不但擅长二王式小草,而且章草也有造诣,使东晋以后近于绝迹的章草又重行于世。草书作品有《千字文》、《雪晴云散帖》、《临<急就章>》等。
与赵孟頫同时期的鲜于枢(公元1256—— 1301年),是元代另一位有影响的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主要取法唐人,长于楷、行、草各体。赵孟頫曾说:“尝与伯机(鲜于枢字)同学草书,伯机过余甚远,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处称尊耳。”赵孟頫与鲜于枢交往很深,鲜于枢早逝,赵孟頫对他的草书特加赞颂,不是言不由衷,而是符合事实的。鲜于枢的草书,不像赵孟頫那样谨遵二王,而是更多地继承了唐代张旭、怀素的癫狂气势。他的草书墨迹《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文为:“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各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他在此帖不但盛赞张旭、怀素,而且笔法也酷似怀素《自叙帖》。至于对黄庭坚的贬抑,固然反映了元人尊唐卑宋的心理,但以同是学怀素的两个人相比,鲜于枢自己觉得比黄庭坚学得好,也是他小看黄庭坚的一个原因。
赵孟頫、鲜于枢之后,出身于西北边疆的康里夔夔(公元1295—— 1354年),是元代又一位草书好手。他的楷书学唐虞世南,草书学二王,草书代表作有《述笔法卷》,酷似孙过庭《书谱》,很有晋唐遗韵。
从宋元两代草书大家的作品来看,二王小草与张旭、怀素大草各有所传,并且交相辉映,为其后明代草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元代由于赵孟頫的复古追求,章草又重新受到重视,康里夔夔等人也能作章草。这是元代草书的特殊成就。
第五节 明清两代的草书
进入明代,书法有了新的发展,竖式作品日益增多。尤其是明朝晚期,竖式条幅愈来愈长,往往长到一丈以上。长条幅的激增,可能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腰缠万贯的达官巨贾,宅第建筑的高大,需要有与环境相适应的书画作品来装饰。同时,造纸技术的提高,可以生产较长的纸张供书画家挥毫。竖式作品更适于草书的发挥。草书造型与线条的变化,行气的连贯,行与行的呼应,墨色的变化等等,在竖长的空间里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用大纸写大幅作品,字形也随之加大,这又要求改进笔墨和提高技法。由于作品形式的改变更有利于草书的发展,因而明代写草书的书家比宋元时代多了很多,可谓高手如林。
明代前期,宋克(公元1327——1387年),是明初第一位草书高手,被当时的人誉为草书“国朝第一”。他不仅擅长二王风范的小草,而且精于章草,也曾临写皇象的《急就章》。他的不少草书作品,往往将今草、章草乃至狂草揉合一气,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与宋克并称“明初三宋”的宋广、宋璲,也都善于草书,但成就不如宋克。与宋克同期的草书高手,还有陈璧、沈粲等人。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中说:“璧与二宋齐名,用笔俱从怀素《自叙帖》中流出。”陈璧的草书取法怀素,笔画飞动,连绵不绝,很有气势。人们常说“连绵草”到明末才出现,其实陈璧的草书条幅已经是“连绵草”的开端。沈粲与其兄沈度都是明初的大书法家,二人有“大小学士”之称。沈粲更擅长草书,作品有草书《千字文》传世。以上几位草书高手活跃于明太祖洪武年间。他们之后,在明成祖永乐年间,有解缙、刘珏等人擅长草书。解缙(公元1369——1415年)草书相当狂怪,始转盘绕不绝于笔,字形几乎由旋转不断的圆弧组成,抒情性很强,但字迹很难辨认。明人认为他“狂草纵荡无法”,确实言之有理。解缙之后,张弼(公元1425——1487年)是一位颇有成就的草书好手。他的草书学习怀素,有时掺入章草笔意。好饮酒,酒后乘兴挥毫,如疾风骤雨,有“张旭再世”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