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合 > 《红楼梦》“传奇脂砚”,真是低劣赝品吗?百家讲坛老师有话说(组图)

《红楼梦》“传奇脂砚”,真是低劣赝品吗?百家讲坛老师有话说(组图)

2017-08-24 13:31 文章来源: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收藏》杂志公众号引用所谓“专家”文章,篡改俞剑华先生史料,捏造薛素素生卒年,并无端指责央视百家讲坛,所谓“文物专家”贻笑大方!

文/荣宏君

今年5月22日至5月31日,笔者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国宝传奇》,讲座主要以大收藏家、文化学者张伯驹先生收藏并捐献给国家的书画文物为主线,讲述了这些国宝背后的千年传承往事,讲座选取的文物以书画为主,唯独第九集讲述了张伯驹先生和一块传奇“脂砚”结缘的故事,节目播不久,雅昌艺术网就于6月9号转载了原刊于西安《收藏》公众号(编辑陈小利)上的一篇批驳文章,《收藏》杂志还为这篇文章取了一个十分雷人的标题:“《红楼梦》传奇脂砚,央视称‘国宝’,专家称其低劣赝品”

仔细阅读这篇标题惊悚的批评文章,发现文中所引用的主要材料是取自郭若愚先生写于1980年的一篇旧文,《收藏》杂志只是稍作整理,便取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题目,以所谓“专家”之名博取围观!面对质疑,笔者重新阅读郭若愚先生《有关曹雪芹若干文物质疑》的这篇旧文,发现关于“脂砚”的这段文字通篇充满主观臆断,并没有任何确凿论据,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原作者篡改前人史料,以否定“脂砚”,所以,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再重新梳理一下脂砚的流传历史,并对《收藏》杂志的质疑文章做出解答,以正视听!

在正文开始之前,先给《收藏》杂志公众号订正一个错误,该文说:“脂研斋所珍之‘砚’其永保”,这句话中的第二个“砚”字写错了,还应该写作“研”,因为在古代“研”与“砚”通用,砚台上所刻两个“研”字,均为“研”。质疑文字又说笔者在讲座中叙述“20世纪70年代,此砚再次神秘消失。”其实,这块砚台失踪的确切时间是在1966年,在节目中,笔者并没有明确指出具体的失踪日期,只是交代:“但由于不可预知的原因,‘脂砚’后来竟不翼而飞”。

(脂研斋所珍之研其永保)

(脂研斋所珍之研其永保)

另外,笔者对这个骇人听闻的标题也要做出订正,这方“脂砚”不是央视说它是”国宝”,也不是笔者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断定它为“国宝”,当年鉴定“脂砚”是国宝的是收藏鉴赏家张伯驹、金石学家罗继祖、红学家周汝昌、红学家吴恩裕以及文博大家王世襄和美术史论家黄苗子等等这些专家学者。至于《收藏》杂志所说:“专家称其低劣赝品”。那么,这“脂砚”真的就是一方不堪入目的低劣赝品吗?到底又是哪些专家做出的质疑呢?

笔者拜访周汝昌先生

笔者拜访周汝昌先生

通读《收藏》杂志公众号质疑全文,该文主要引用了两个人的观点,一位是笔者开篇提到的郭若愚先生,也就是《收藏》杂志认定脂砚为“低劣赝品的“专家”;另外一位就是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女儿周伦玲女士,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收藏》公众号所引用的周伦玲女士的文字:10月14日,吴恩裕到人民文学社去拜访父亲,兴致勃勃,说《文物》月刊同意接受谈芹文章,并代杂志社向父亲约稿,说他自己写‘风筝’等,非要父亲写‘笔山’‘脂砚’等。

周汝昌当时的态度是,“闻后甚诧异,又不宜峻拒,‘正相机应对’”。

1973年3月9日,“《文物》送来校样十份,父亲分寄李希凡、启功、何其芳、瑶四处听取意见。”

启功“建议将‘新本(靖本)’移前,将各件文物移后”,李希凡建议“把版本一节放在最前面,这样可以突出重点,其他部分可稍加压缩,把想像性的解说,不必说得太死太实,以免被别人抓小辫。”[①]

上文提到:1973年3月9日,“《文物》送来校样十份。父亲分寄李希凡、启功、何其芳、瑶四处听取意见。”

这应当是指刊发周汝昌先生所撰“《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一文的《文物》杂志,但这篇文章刊发于《文物》第二期,《文物》杂志是月刊,也就是说周先生这篇文章早在1973年2月已公开出版,这里怎么又会延迟到3月9日,《文物》才送来“校样”呢?时光应当不会倒流吧?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