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 春风已经苏醒 布面油彩 95×129厘米 1982
蓝天、草地、自由的心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蓝色的天空下,何多苓倚在草地上,双手撑开伊波利特·丹纳的《艺术哲学》,在那个动荡的岁月里,一颗平淡笃定的心在胸口跳动。
时间回到1969年,在别人眼里满是荒芜与烈风的凉山,在何多苓眼里,却是满天的星辰与风清。那是一份超脱世俗的狂喜,是一颗自由的心。敏感、优雅、孤独、诗意、怀旧、感伤……这些融化于他作品中的灵动气息,也若隐若现在何多苓凌厉的眼眸中。“敏感”是对何多苓艺术品格最为贴近的诠释,是他与生俱来的观照周遭的敏锐直觉,是同一个世界里一对不同的“双眼”,更是一种对艺术深切感悟的天赋。何多苓这种对生活不同于他人的感受,对现实的深刻体会,让他并没有抱怨过青春时期那段困苦的日子。在他眼里,凉山的知青岁月,未知与孤独是触及灵魂的山风,缓慢久久地微抚着他的内心,那种自由的境地是远离俗世的一种平淡与泰然。
何多苓说:“20岁左右时,我在凉山农村插队,阅读了大量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我的世界观、价值观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就建立了,后面就再也没有变过。”〔1〕在高山谷地的山林间描摹,在湛蓝的天空下喃喃哼唱,那份在别人眼里苦难的境遇对他来说恰是一份真挚的礼物,成为他一生最难忘、最重要的人生旅程。托尔斯泰、普希金、屠格涅夫、巴尔扎克、雨果……这些何多苓钟爱的艺术巨擘,成为他汲取艺术力量的源泉,也成为伴随他一生的艺术缪斯。几年的知青生活,让何多苓远离城市中心的喧嚣,这也给了他寻找精神自由的宁静。“在被一种盲目的狂热所驱使的苦心经营中”〔2〕,何多苓找到了自己。这种近乎封闭的、自足符号系统的建构,直至现在,仍影响着何多苓艺术的面貌。
作为画家的何多苓,具有诗人特有的敏感,他认为自己与同时代的画家最大的区别,就是画中散发的那种忧伤的诗意,他曾说:“我虽然不写诗,但画诗。”他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内心世界的寻觅、复杂的情感,通过绘画的方式抒写、释放。以空灵、优雅、感伤的画面语言传达出或哀伤或神秘或渴望的复杂情绪,留给观者无限绵延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