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2月“,85新空间”展在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开幕。前排左起:王强、刘幽莎、宋陵;后排左起:张培力、耿建翌(受访者提供/图)
这一系列的诞生正值中国当代艺术进入“’85新潮”后时期,张培力敏锐地察觉到很多人的创作正在逐渐程式化。作为回应,他以“零度绘画”的形式——摒弃叙事与意义的画作,作出了批判性反思。用张培力的话说,“我就想画一张大家都觉得不太像一张画的画。”
《X?》系列一经展出就备受关注,但张培力却为运费发愁,当时物流业还不发达,他租了一个集装箱把这些画从杭州运到北京,花了上百块,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展览结束,他已经没有钱运回去了,画放在北京没人保管,会坏掉。他跟朋友开玩笑,“谁要买,给钱就卖。”最后,一个朋友以300元一幅的价格买走三张。二十年后,其中一幅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成交价超过2000万港币。
张培力实时聆听了那场拍卖,落锤的那一刻,他觉得“很荒唐”,继而感慨,“艺术史其实就是艺术家的血泪史。我只是没想到这个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太直接了。”
按照张培力最初的计划,要为相同的手套绘制100个版本,“使用重复来消除每件作品之间的差异”,最终只完成四分之一。
这二十多幅手套后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标志性的作品之一,得到了学界和市场的双重肯定。但在当时全部被张培力以低廉的价格相继卖出,一是为了贴补家用——仅靠他做美术教师的收入很难维持一家人的日常开销,而且确实也没地方放——“当时既没工作室,也没有仓库,两米高的大画搬来搬去挺麻烦的,有人买总比留在自己手里好,所以我当时对价格基本没什么要求,别人问价,我经常回‘你看着办’。”
之后每当创作中遇到资金短缺,他都不禁自我调侃,“为什么当时没留一张给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