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民(中国国家画院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了艺术家收藏系列展览,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从此前的叶浅予先生的展览,到今天张道兴先生的展览,表明了中国国家画院的态度,中国国家画院是面向全国的艺术机构,要将中国最优秀的艺术家纳入到我们的视野,进行研究、展览展示,只有这样,中国国家画院才能组建真正的 “国家队”,才能凸显其“对内代表国家,对外代表中国”的定位。
谈到张道兴先生的艺术,首先,他不断探索的精神是特别值得尊敬的。张道兴有一句名言,对于艺术探索来说,“久守必失,久攻必克”。这句话非常能体现出他的态度。二是张道兴的艺术创作面貌非常丰富,每个历史阶段都会有新的变化。特别是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他的书法作品,非常精彩、特别专业,有传承。
张道兴艺术应该属于20世纪中国美术中西融合的大方向。在这个大方向之中,他体现出来的是他的独特性——将传统和现代的融合。我们从作品中能够明显地看到,张道兴个人面貌是非常突出的。这种独特性是如何取得的?我以前有一个说法就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问题就是中国画的问题,而中国画问题的核心就是人物画。20世纪中国美术处于中西之间,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但每个人都不一样。前面有专家提到的“徐蒋体系”“新浙派”,就是例证,而张道兴采取的是不同的定位。他在中,主要是确立了一种对民间艺术的吸收转化。而于西,他选择的是现代艺术,所以说他是一手在民间,一手在现代,而且立足于当下。他的艺术面貌和以往的人物画的做法完全是不同的——既有传统性,同时又具有现代视觉性。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一个结合点,打开了一个完全崭新的空间,这个空间为人物画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张道兴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现代艺术的结构进行了结合,从而与意象艺术建立了联系。不过,这个意象艺术不是中国传统的意象艺术,而是一种现代的以表现主义为基础的意象艺术,就是将传统的笔墨意识与现代的形式意识相结合,其中既有民间艺术的韵味,同时又有西方现代艺术的结构,其对“小碎块”的巧妙运用打破了以往写实的造型,让他的造型更加有趣味,在艺术上更加产生了活力,令其表现的传统民间艺术由俗转雅,变成了了雅俗共赏的东西。当然他的目标并不是雅俗共赏,而是向着艺术边界的行走。
这次展览的题目叫“行走边界”,我理解这个“边界”的含义,一个它是对不同类型艺术形式因素的综合或者说结合,像雅与俗、写实与写意、中与西等,是对不同艺术因素的边界融合。另外一个含义是,张道兴通过自己的探索,走到了中国画,特别是人物画突破的边界。
当然,张道兴的艺术也有其局限性,这个局限性在哪?我认为还是更多的在于对西方式造型的一种坚持。我们看到,他的艺术更注重墨而不是笔或线,所以他的人物画更具有团块感和体积感。我觉得张道兴的艺术如能将书法引入其中还有新的突破的可能。而这种突破也许就意味着他在人物画方面,可能会有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