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活跃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他们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而进入西域,成为促进古代西域社会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应用考古发掘资料、出土文献史料以及典型文物图案等,探讨了粟特人在西域的商业及社会活动、文化风尚、宗教信仰等层面的一些问题,论证了粟特人对西域社会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
粟特人属于印欧系统的古代民族,操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中的东伊朗语,使用阿拉美文字的一种变体——粟特文。我国古文献把粟特人称作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粟特胡等。关于昭武九姓的由来,《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为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他们都认为自己的本宗是昭武,故称昭武九姓。另有观点认为,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地域范围主要在现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区。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先后归属于古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康居国,大月氏部,贵霜帝国,嚈哒国等。但这种政治上的非统一状况,并没有使粟特人的文化灭绝,相反,他们在特殊的地域和文明环境中,形成了非凡的应变才智,不但保存了它们独立的王统世袭,还成为中古时代控制陆上丝绸之路的一支独特的商业民族。
正是粟特人的商业习性,使他们在公元4-8世纪这一段历史时期,经商的范围遍及中亚及东亚、北亚各地。为了保障商队的安全并为经商活动提供便利,他们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之地设立了驼队棚舍和
一些自我保护性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初期临时性的过客变成了留居的侨民,而驼队棚舍的所在地也就相应地成了粟特侨民的聚落。本文所涉主题——文物所见粟特人的社会生活与文化风尚,即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并以狭义的西域——现今新疆地区为观察点,来梳理粟特人在西域在西域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