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人伦秩序,所有人在社会人文网络中所处的“位”对应着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并担有相应的责任,譬如,母慈子孝,父严子敬,兄亲弟悌,以及养儿防老,慎终追远,君正臣忠等等,人的一生随着“位移”,譬如从儿子到祖父,对应于不同的权利和义务,负有不同的责任,还因为在大部分人生中同时应对不同且多重的“位”而具有重叠而不同的多项权利与义务。比如说你可能是儿子也是父亲,同时又是兄弟又或是族长,你可能既是上级又是下级,同时又是丈夫或大臣……,由此就形成了人伦关系及秩序且具有各不相同的角色特征。第一,必须以“人伦”为枢纽。因此它具有由内而外,有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先而后……具有远近,上下,内外,先后,亲疏,主次等特征;(《春秋》中有关六逆、六顺的具体内容:六逆: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顺:君义臣行,母慈子孝,兄爱弟敬)这并非说明人格的不平等而是反映出人所处的人文环境的差异,复合的特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的“本份”。第二,“本份”的人文位置是复合多向的,应对的权利与义务也是重叠合一的。因为每个人都同时处在家、族、国重叠的环境中,因此履行权利与义务必具多向,复合,秩序的要素,这些要素组成一种结构性原理,铸就成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我称之“原理相同性特征”与“权利及义务不同实践”的关联特征,这一特征也同时具有“经验的连续性”(传统)与“思维的逆向性”(意在笔先)的内涵。“原理性”就是形而上为原理的基本范畴,形而下为基本践行范畴。这两个不同范畴的统一与依存的关系是中国原理性或符号性(名)思维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它是本质世界的整体性和运动变化性,它包涵自然事物运动变化规律和人的社会运动的变化规律,以及个体生命情性的运动变化规律等内容。它们之间相契相合整体含一并建立于共同经验基础上的体悟性原理,这一原理具备无处不在的特性它表现为道与体,道与器的关联性结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