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奥多里克大帝的陵墓
2018年初春,阴雨连绵数天之后,披着时有时无的阳光来到拉文纳城外的一座陵墓处。陵墓孤零零地屹立在拉文纳的东北近郊,周围是一片广阔的草地。这块地方很早以前是近海的沼泽地,后来被填成陆地。只有零星的游客来访,故而显得静谧而寂寥,与城内那些同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教堂相比,仿佛被遗忘的角落。
大理石建造的白色陵墓为十边形建筑,顶部是一块整体的圆形岩石。整幢陵墓分为两层,如今里面都空荡荡的,上层有一个红色的大理石石棺,下层是个礼拜堂。圆顶内部有个十字架的构造,圆顶外的12根石柱上刻有十二使徒的名字。墙上原本有壁画,如今也基本上都被磨光了。这座哥特与古罗马、拜占庭风格相结合的陵墓,跟印度德里的德里苏丹陵和胡马雍陵颇有几分神似之处,虽然二者相差了近千年,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草原游牧民族与农耕定居民族交流和互动之后的产物。
这座陵墓的主人是狄奥多里克大帝(Teodorico,493-526年在位)。
一、继承大业
历史上能够被称作“大帝”(il Grande)的其实不多,尤其是对于一个出身日耳曼人的君主,这是评价他的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时动荡的时局中,狄奥多里克能够凭借蛮族身份,在风雨飘摇的晚期罗马帝国政治环境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王国,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平起平坐,甚至通过联姻等方式与西欧各个蛮族王国结盟,几乎成为盟主,在西罗马帝国覆亡后建立起新的秩序。这种才干可以说是当时无人能比的。
这时期为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在中国也是类似的动荡,恰好也有一代雄主:北魏政权收拾十六国残局,同南朝争夺正统,出身鲜卑的拓跋家族问鼎中原,在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年在位)时从平城迁都洛阳,继承了汉魏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传统,并同建康的南朝政权竞争,努力增加自身的合法性。
5世纪之初,西哥特人大闹西罗马帝国,5世纪末,东哥特人几乎再造西罗马帝国。在当时的西欧,无论是西哥特人,还是东哥特人,都想要在罗马帝国的框架内继承政权,将古罗马的法统延续下去。如果没有意外,很可能就跟中国一样,在中华的框架内完成新陈代谢和新旧政权交替,哥特人可能也就像匈奴、鲜卑等五胡一样,逐渐接受传统文化,并将这种文化进一步向前推动和发展。
狄奥多里克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他出生于455年,是东哥特王室的王子。在6-16岁的十年间,他作为东哥特的人质生活在当时的帝国中心——君士坦丁堡的皇宫里,受到当时皇帝利奥一世的接待。他与拜占庭帝国的王子们一同接受最好的教育,被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罗马人。这是一个“罗马化”的过程。471年,在其父死后,狄奥多里克得以离开君士坦丁堡,回到自己的部落继任王位,并且得到拜占庭方面的高度支持。
拜占庭帝国的支持是他和族人命运改变的关键。在他离开君士坦丁堡之后,罗马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476年,经过几轮走马灯般的皇位更迭,西罗马的最后一任皇帝被推翻,由蛮族将领奥多亚克获取西罗马最高权力。十余年后,拜占庭皇帝芝诺找到狄奥多里克,鼓动他率领东哥特人进入意大利,争夺奥多亚克的权力。对于东哥特人来说,这是一个获取生存空间的契机,他们一直生活在巴尔干半岛上多瑙河以南地区,为拜占庭帝国戍边。在得到皇帝的承诺之后,他便带领东哥特的十万之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经过三年苦战之后,终于在493年打败了奥多亚克,占领了拉文纳。这时距离西罗马帝国结束已将近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