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组图)

解读杨佴旻:爱琢磨的诗人画家(组图)

2016-06-16 11:08 文章来源:新浪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4.自画像48x33cm 1987年自画像48x33cm 1987年

影响的焦虑以及遮蔽与还原

影响一个艺术家创作手法和风格的因素无处不在,这包括传统的也包括外来的,布罗姆在《影响的焦虑》中曾指出传统和大师的影响给艺术家带来的焦虑感,事实上 这也是创作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杨佴旻对西方许多现代流派都有过研习并受到启发,但中国传统绘画对杨的影响则是最持久的同时也是渗透性的影响,如果没有这种 影响,就无以理解杨对传统材料的以一贯之的钟情和志在必得的超越的雄心。从宋元文人画之兴起,以墨水主导绘画竟持续了几百年,中国画几百年的黯然失“色” 历史让杨佴旻唏嘘感叹!事实上,从中国的更古老的文化根脉上原本是不乏色彩的,汉唐时丹青即是绘画之称谓,然自宋元以降的士大夫文化疏离了中国传统中本来 既有的色彩元素,重水墨而轻色彩,数百年囿于所谓惟求神似,摈弃华艳,而营营自绕于所谓格高调雅的文人自娱的意绪之中,最终导致中国绘画艺术丧失了内在造 血功能,其实这也暗合了一个古老文明由曾经的自信开放而渐至内向保守并走向衰微的过程。毋庸质疑,传统水墨画本身具有自己的思想情趣和审美价值,古中国的 伟大画家们为中国也为世界创造了永恒经典的东方艺术,但经典属于永不复返的过去,旧有的语境已经消逝,今人复制过去的经典只据有向过去致敬和形式习练的意 义,当今画家想要因袭传统的方式创造属于当代的伟大艺术无异于刻舟求剑。因此,对任何一个中国画家来说,虽则传统作品仍是值得研判和思索的对像,但什么是 我们传统中仍然活着的东西以及哪些是需要摈弃的,传统的材料和形式在多大程度上应当传承或改变,以使当代艺术走入现代人的广阔精神世界?等等此类问题,却 是摆在当代中国画家面前的一个严肃而迫切的问题。在杨佴旻看来,中国艺术的现代化来得有点太慢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有人抱着古人的审美眼光评判当代艺 术,仍有人画着古代的画,抒发着所谓古代文人的情感,这岂止不真实,简直太荒谬了。一个头脑清醒的艺术家只要忠于自己眼见和内心实感,就不难发现我们所处 的世界从来就是五彩缤纷的,从高山大川,危楼广厦,蓝天白云,溪流淙淙,到一花一木,一桌一椅,无一物不闪动着物像本然的色彩和光辉。万物本身的内在丰富 性已经为目光敏锐的艺术家提供了表达不尽的可能性,如果一个艺术家对此视而不见,那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匮乏,而是艺术家自身的欠缺。杨佴旻一直寻求的正是 意欲通过在表现技法上的突破,进而通过拯救失色的世界,而为现代的人们创造新的意境和语系,在他之前,林凤眠、吴冠中们所做的努力,都是在绘画创作实践中着力突破传统中重笔墨而轻色彩的痼疾,尝试通过引入色彩元素、借鉴油画表现技法等为中国画注入新的生命力,从力促中国画现代化上,杨佴旻是承前启后的佼佼 者,于今他比先行者们走得更远,他已把中国画引入了充满未来的开阔地。纵观杨佴旻之画作,杨用其妙笔为我们还原了那个原本多彩的世界,当这个世界物什和草 木以一种绚丽而怡然的形像呈现在我们眼前之时,我们才恍悟我们原来曾被一种陈腐的扭曲的审美观念钳制,而错失了对周边这个彩色世界的识读,遮蔽它的,是沉 沉的历史和久久难以消散的内心的迷雾。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